接下来的10年中,NOVO相继登陆深圳、杭州、沈阳等地,2011年初,NOVO在重庆核心商圈解放碑的国贸中心开设了其中西部地区旗舰店,也是国内最大的独立百货门店,面积4.1万平方米。2011年5月,NOVO百货在北京望京自购物业商场开业,面积3.1万平米,这是NOVO首家自持物业的百货门店。
自2003年的第一家店开始,NOVO百货至今在全国共开出20家门店,近两年关闭3家,目前还剩17家门店。
NOVO这样的势头还得到了资本的青睐。2012年8月,私募股权投资巨头KKR,通过旗下“KKR中国成长基金”向NOVO注资3000万美元。当时有消息称,获巨额注资后,NOVO百货的门店数将增长两倍。
事实上,KKR对于NOVO百货的市场判断并没有错,NOVO是国内市场鲜有的特色百货店。本土百货近两年提出的“自营”、“买手”、“差异化”的经营理念,均被这个来自香港的同行首先在北京市场践行。
扩张后患显现
“出现北京望京那种情况,跟市场培育没有太大关系,主要跟选址以及受众有关。如果做社区型百货的话会更适合,而不适合非常时尚类的小众消费群。”一位NOVO望京前管理层对记者做出如此分析。她还表示,硬件设施包括停车场并不完善等,也是影响客流的因素。
小众化品牌过少也是导致商场冷清的另一诱因。
在望京NOVO关闭后,其商场策划执行张波直言,“‘小众’虽然在国外很受欢迎,但在北京的市场做‘小众’有一定难度,虽然‘小众’市场前景良好,但是现实是骨感的。很多大龄消费者甚至在NOVO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商品,这会直接影响到商场的销量及传播度。比如新光天地、大悦城等,那里的潮流品牌很多,消费者的选择性也得到了满足。”
来自北商商业研究院的分析显示,NOVO百货一直定位20~35岁的“小众”客群,这部分客群爱好时尚,但购买力有限。买手制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成熟的买手团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这也间接增加了商品价格。既能承受高价还能认可品牌,更加缩窄了NOVO百货的客群面。如果长期压货,商场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
此外,近几年的快速扩张也给了介入资本后的NOVO无形的压力。
记者查阅此前NOVO扩张路线图,从2003年第一家门店算起,2005年和2007年分别开业1家和2家,但从2010年一直到2013年,NOVO开业的门店数分别是:3家、5家、3家、5家。
显然,NOVO旋风式的扩张也让其付出代价。“扩张过快的时候,团队支持可能跟不上。”上述管理层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关闭的三家门店中,北京望京店和重庆国贸店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百货形态。
在她看来,NOVO还是更适合店中店的方式。出现关店情况其实跟经验有关,再加上百货整体行情不好,电商冲击等因素,而并非模式本身问题。而且,差异化、小众化的百货或者购物中心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NOVO能否在小众百货的路上走得更长,还得看其后续的发展策略。
上述管理层告诉记者,NOVO百货从买手店到Mall in Mall(店中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转换过程,但是从店中店到类似望京NOVO百货的独立门店,也就是从乙方转换成甲方的角色转换过程中,NOVO的思路并没有转化过来,比如作为甲方需要承担的包括招商等部分风险,这对甲方经验缺失的NOVO百货而言是有压力的。
在她看来,NOVO还是更适合店中店的方式。出现关店情况其实跟经验有关,再加上百货整体行情不好,电商冲击等因素,而并非模式本身问题。而且,差异化、小众化的百货或者购物中心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NOVO能否在小众百货的路上走得更长,还得看其后续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