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商业”如何“小而美”?

  随着城市商业各业态的高速发展,近年来社区商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已不在于如何“做大”,而是如何“存小”。
   “缺个纽扣,修个拉锁,买个早餐,烫个衣服……” 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说,社区商业的业态更偏重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类别,利润很少,但需要的人群很多。尤其对于新建小区,高昂的商铺租金几乎令服务类小微商贸服务业无处安身。
   实际上,在政策层面,社区商业近年来不断被加码重视。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是对未来社区商业的发展提出的具体目标。
   但这也仅仅对社区商业的选址面积和空间做出了大致规划,大量利润微薄的小微商贸服务业依旧没有获得生存的空间,其留存还需要进一步业态标准体系规划政策的细化。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国家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的业态还多限于社区菜市场和早餐工程,以及“十二五”规划出台后新增的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
   实际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也对此做了不少努力。西安市商务局相关人士坦言,从国家商务部到商务局,对小微商贸服务企业的扶持早已列入公益性项目争取,无奈到了发改委审批就是通不过。理由则很简单,抓大放小是常理,“小虾米”项目扶持补贴都凸显执行难度,无抓手,亦难显政绩。
   在董利看来,西安雁塔区和长春朝阳区实践的“社区商业中心”的组团模式,应该是寻到了解决社区商业散兵游勇、小散杂乱难题,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董利透露,明年,在社区商业中心标准体系出台后,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有望在全国大力推行“社区商业中心”的模式。
   与此相同步的是,从去年7月开始,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在20个城市试点建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运行一年有余,助力中小企业融资250多亿元的基础上,亦表示明年将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小微商贸企业基本都在社区,社区商业将是最大受惠领域。”业内专家如是说。

“非主流”商业配套如何升级“变脸”?

  相对于拼抢白热化的城市中心商业,社区商业配套一度处于被冷待的“边缘人”。而如今,投资商、地产商、零售商及品牌商越发将焦点聚集到社区商业市场,视为抢滩商机的最后一块阵地。
   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身份反转,市场需求促动却只是社区商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创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区的北京东城区,其街道和社区里的商业服务,早已从街边夫妻店的早期自发形态,升级到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深入社区组合形态的现代化、连锁化的社区商业版本。
   而据北京东城区商务委员会主任刘健介绍,未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度运用,东城区正在搭建社区商业网络平台,将整合品牌早餐店、菜店、便利店、家政服务网点、洗衣店、自助缴费终端等商业资源,未来将实行电话预约、网上销售、统一配送等融合一体的新型社区商业服务。
   以北京东城区为例,其先后制定了《东城区落实“菜篮子”工程责任制资金支持办法》,对新建或连续经营五年以上的规范化社区菜市场的二次升级改造给予资金支持;崇远万家便民菜店连锁化改造的门店租金和装修改造费用也由东城区财政承担,使得便民菜店蔬菜加权平均价格比周边菜市场便宜15%左右;仅2013年,早餐工程推进中式连锁品牌早餐新建和改造投入市、区两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每年安排社区商业体系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社区商业网点回租回购,重点区域网点建设以及社区商业服务体系的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的主导性、整体性和引导性作用,全力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规模和效率,统分结合、组团推进,或是社区商业这个蚂蚁雄兵聚合突围的可行路径。”董利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