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购物中心出现总量过剩现象,空置率高居不下,致使新诞生的购物中心存在招商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核心商圈物业供不应求,租金高企。
   此前,媒体报道了内地首家星巴克因为租金高企而被迫撤离国贸一期的消息。记者了解到,不光是北京国贸这样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甚至北京次商业中心的核心商圈以及二、三线城市的成熟商圈都出现商户因租金过高而被迫撤离的现象。
   在郑州,核心商圈的商铺租金一直在高速上涨,房租占经营成本的比例由40%~50%上升到了60%~70%。不少商户大呼,同样的销售额,去年挣钱,今年只够保本,完全是在为房东打工。
   位于经三路上的几家茶叶店,5年前租金为8万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了20万元。而兴华街、淮河路、东风路、未来路等普通的商业街道,房租也涨到了 150元/平方米以上,几年前,这些路段50元/平方米~100元/平方米,如果开个50平方米的小吃店,每个月的房租至少是7500元。而在二七广场、 万达广场、大商新玛特等这些商圈,商铺租金在200元/平方米~300元/平方米。
   而一些新兴商圈的购物中心则存在招商难,租金维持低水平,甚至租不出去的现象,可谓冰火两重天。
在上述供求矛盾的背后,则凸显出商业地产的结构性失衡。“购物中心总量虽然过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选址良好,运营能力强,运作较好的购物中心还是比较稀缺的。可以说,‘有效供应不足,无效供应过剩’是目前购物中心面临的现状。”有业内人士指出。
   有业内人士预计,在商业地产总量过剩,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未来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方面,如华润、凯德置地、万达这样的房地产巨头会越做越大,行业集中度加剧;另一方面,一些对市场判断不足,缺乏雄厚资金和商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出现招商困难,经营难以为继的多属于后者。

 

寻求调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在《2012中国购物中心与连锁品牌合作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购物中心已步入调整的高峰期,建议三线以下城市的购物中心开发不能头脑过热,须审时度势;而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应注重对运营能力的建设,要以消费需求为先导,明确定位。

 

  面对空置率的压力,完成跑马圈地之后的购物中心如今开始寻求资源整合。“提高租赁率,通过调整品牌、布局乃至业态来优化资产,是购物中心正在努力的 方向。”仲量联行华南区零售地产部总监林世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购物中心的增长动力将逐渐从开发进入注重商业运营和零售渠道功能的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长久以来,业内普遍认同购物中心里购物、餐饮、娱乐各为5:2:3的业态配比正逐渐被打破。
一些购物中心兴起了“去百货化”。如成都的来福士购物中心内就不见百货踪影,而进驻其中的旗舰店品牌多达50%;华润打造的社区购物中心欢乐颂,也主打餐饮、休闲娱乐,不再引入主力百货。
   面对购物中心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压力,宋向清建议,开发商需根据项目本身的位置、体量、商圈特点等,挖掘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如可以对消 费人群进一步细化,打造家庭化购物中心、时尚白领购物中心、女人世界购物中心等,还可以打造餐饮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能提供多重享受和消费体验的平台,以 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