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

  快时尚在中国赶上了好时机,伴随着中国商业地产的大肆扩张和零售空间的迅速增长,从06年Zara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出首店被追捧,快速复制的快时尚品牌店迅速成为同样被快速复制的中国商业地产项目们的宠儿。尤其从12年开始,这些快时尚品牌愈发扎堆比赛一般,加快了开店的步伐。从一线城市深入二、三、四线城市、从一线城市的核心商业圈到非核心商业圈,截至到13年6月,短短一年半时间,UNIQLO、ZARA、H&M和C&A以旋风式的速度开出新增门店共计207家。除此以外,核心商业圈的旗舰店是越开越大,优衣库于9月30日登陆上海淮海路的全球旗舰店,被戏称为“优衣库宇宙旗舰店”,因为一至五层的卖场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气势之磅礴令人咂舌。

  当然快时尚品牌也非一概而论,按柳井正的说法他把快时尚品牌分为三代:第一代如GAP等将休闲服大众化商品作为卖点的自有品牌零售商;融入时尚元素的Zara与H&M为第二代,注重服装性能、面料以及服饰搭配的优衣库则是第三代。想到一直在寻求模式突破的国内品牌美特斯邦威从早前南京路店的装修风格恍如H&M,到这季的“新热量-纳米绒”概念,大概我们也能依稀看出些个端倪了。

轻奢品

  这是时尚消费的第二层,如果采用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轻奢侈或者轻设计品。这些产品包含设计的元素,价格高于之前的快消品牌。轻奢消费的崛起与社会形态有关,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在著作《M型社会》中谈到,全球化后,“中产阶层”将消失,许多人沦为中下阶层,而这些人又要求多一点“奢华感”,之王”。所以“能够负担得起的奢华”是未来消费的主流。通常300美元左右的价格被认为是合适的。这里面的鼻祖算是Coach,其曾经是北美市场的“300美元”。

  就中国市场而言,轻奢品的概念应该自配饰而起。购买快时尚服装的年轻人的 “入门”级奢侈品会是轻奢的配饰,比如从购买一只区别于大众款设计的包包开始。目前的轻奢主要包括大牌副线、风格品牌与原创设计师品牌等。另外奢侈品销售受挫的电商也纷纷对“轻奢”推波助澜。
   相比奢侈品高昂的价格,轻奢更多契合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的趋向,比如80后可能是主体,他们在商品的选择上会有更多个性化的诉求,而轻奢品既有设计元素,高端百货随处可见的品牌店也能满足其奢侈之心。不过对于普遍生活压力超重的80后而言,即便轻奢也不会是他们日常性的消费。另外轻奢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而言也具有不同的概念。对于一个收入3万元的女性,她每月可能会在DKNY有一些消费,但也会为一只PRADA皮包而“勒紧腰带”。而对于一个月收入8000的女性而言,去香港买一只港币3000左右的MARCBY MARC JACOBS,这就是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