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商铺成救命稻草?
“当中国开发商和美国开发商坐在一起,发现彼此做的事完全不一样,前者重视销售收入,后者重视租金和运营。”陈劲松回忆起一场中国地产开发商在美国纽约的交流说。
目前国内综合体普遍的筹款来源和方式,一是来源于定金和预付款,占比25.6%,也就是说销售依然是最主要的来源;二是自有资金、自筹资金;三是国内贷款。
陈劲松认为,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目前依然是中国房地产最大的痛点,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信托,来源于短债长投,融资成本非常高,综合融资成本为15%-20%,现在的租金回报是远远达不到的。
资金来源的短缺,直接导致商业地产开发商往往选择卖商铺等资产回笼现金。“卖之前没有经过策划,也没有经过招商,更别提运营。”陈劲松说。
泡沫破裂前的拯救
商业地产商的考验即将开始。“我们面对的是分化的市场,一个是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逐步开始分化;二是开发商越来越面临着长期收益和持续经营的转型。”陈劲松说。
他认为,我国的开发商习惯于住宅快速周转的思路,过于注重开发成本和销售收入,运营成本很少考虑。这种思路延续到商业地产开发中,受限于开发阶段的现金流压力,很多项目失去了享受持有物业大幅增值的机会。
“未来很多人将生活在综合体,但开发商大多没有想象,随着城市价值的不断积累,资产会变成什么样。”陈劲松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的核心要点在于对成本、收益和资产价值的重新思考,包括物业类型组合及标准、开发流程再造、专业团队搭建以及合作资源的选择与管理等等方面。